2022年3月11日-16日,东海学院实施“2+12”管控管理,要求全体留校师生非必要不出办公楼和宿舍楼。为了更好保障数千师生的一日三餐,3月13日校党委向各院系部门征集教师志愿者,负责为各寝室楼学生送餐(11日晚—13日晚送餐由学生志愿者完成)。社科部教师施晓玮在部内第一个报名参加。
从14日到16日学校解封,施晓玮连续3天全天候在岗,和同组的另外3位教师志愿者一起,为5号楼376位师生员工按时准点配送三餐,从未延误。为了照顾同组的女教师和应对小组志愿者人数不够的情况,施晓玮每次都尽量承担更多的配送任务。他积极投入工作,昂扬的工作状态以至于让很多志愿者老师甚至忘记了——施晓玮是一个残疾人。
从小左手缺失的他,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学学业,成为东海学院的一名教师。在学校工作的16年里,他从事过学生辅导员、团委干部、党务干部、思政课教师等多项工作。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,他都兢兢业业,认真仔细,工作绩效不输给任何一位同事。他始终告诉自己: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情,他也一定能够做到。在这次教师志愿者的报名中,他也一如既往当仁不让地报了名。
为学生送餐,这件事看起来不难,但是对施晓玮来说还是有些挑战。因为学校食堂伙食能力有限,所以每天每顿都有超过3000份的餐需要校外订制。而疫情期间校外车辆不能入校,所以送餐志愿者还同时扮演了盒饭搬运工的角色。往往要在食堂领取空的送餐车后,推到校门口装餐,然后先推回食堂清点,由后勤人员按照各寝室楼人数分配好后,再将餐送至各寝室楼。等于要绕着校园走上一大圈。
推空车时还好,然而当送餐车装满餐盒后,问题就来了。每辆送餐车一般能装60-120份餐盒。为了照顾同组的女老师,加上小组志愿者人数不足,施晓玮总是尽可能的多装一些盒饭,以减轻其他人的压力。但是,装满了餐盒的送餐车很重,很难控制前进的方向,加之施晓玮左手缺失,左右手的握力很不平衡,推送起来就更难。
怎么办?这时施晓玮并没有向其他志愿者老师求助,因为他知道每个志愿者都有繁重任务,向别人求助固然能减轻自己的压力,但是必然会加重别人的负担。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做吧!
既然推车有难度,那就改“推”为“拉”。他试了一下,既省力又能够加快运餐的速度和频次。这样一来,问题迎刃而解了。每次送餐,施晓玮都是小组中第一个到达的,他和宿管员、学生一起搬运餐盒,迅速完成自己的工作份额后,他还帮助同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搬运,并且协助组长清点好餐盒数,保证寝室楼的师生员工人人有饭,同时他还自觉担任了小组联系人的角色,在每次送餐完成后,及时向学校后勤部门通报情况。
志愿服务的这几天中,施晓玮说他最开心的就是送餐过程中有学生主动和他打招呼问好;最欣慰的就是自己的服务能让宿舍楼内的同学按时就餐,为校园的稳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;最难忘的就是当有一日送餐的时候,他看到校园里玉兰花开了,这一刻,他真正感受到明媚的春天即将来临!
(第一位是施晓玮老师)